那些你误以为是昆虫的虫子,其实它们的分科很复杂

1907年,意大利昆虫学家西尔维斯蒂发现了第一只原尾虫,并创建了原尾目;1956年,中国著名昆虫学家 杨集昆先生在华山首次发现了分布在中国的原尾虫;1963年,尹文英院士描述了分布于中国浙江天目山的两种原尾虫。至今,全世界已发现原尾虫600多种,而中国也已记录了原尾虫164种。

弹尾纲

弹尾纲动物也被统称为 跳虫,原尾纲动物一样,弹尾纲也是一类较为原始的六足动物。由于它们也具有三对足,因此在最初分类的时候也被直接定义为昆虫的范畴。它们的腹部末端具有弹跳器,会在遇到危险时进行弹射,故此得名。

跳虫分布环境极为广泛,几乎所有有土壤、腐殖质的地方均有跳虫活动。除此以外,人们也曾在树皮下、海岸线甚至白蚁巢穴中发现过它们的踪迹。全世界已发现的跳虫种类有8000种左右,而中国已被命名的跳虫也有300余种之多。不仅种类,跳虫的数量通常也十分庞大。曾有动物学家在1英亩草地中,从表面至土填下20厘米处统计出有2亿多只跳虫。中国动物学家也曾统计出在一般阔叶林的土中每平方米有1万~10万只跳虫,它们是节肢动物里比较繁荣的一个家族。

虽然跳虫的种类和数量极为庞大,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它们,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动物与农业生产关系并不大,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危害。这是因为跳虫的体型同样很小。它们一般不会超过5毫米,最大的跳虫体长也不过1厘米左右。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搜索一下,也许在家中的花盆里,或是一小片常年湿润的土壤中,就能发现数量庞大的弹尾纲生物。

双尾纲

双尾纲动物一般称为 双尾虫或铗尾虫,它们同样是生存在土壤或洞穴中的一类节肢动物,人们对这种昆虫知之甚少。目前,全世界已持续发现了800种以上,中国则已发现了50余种。双尾纲动物没有复眼,也没有单眼,这也许是其长期处于黑暗环境退化所造成的。这类动物最有特点的地方便是腹部末端长有一对尾须或尾铗,它们也正得名于这个特征。

双尾纲动物一共由三个小家族构成,即康蚂科、原蚂科和铗蚂科。其中,康蚂科与铗蚂科最为常见,康蚂科的腹部末端为一对长长的尾须,铁科腹部末端则是一对骨化呈钳状的尾。双尾纲动物性情胆小,当遇到忽然出现的强光或危险时,它们会迅速钻入土填、岩石缝隙中。这一类动物大部分为植食性,会取食植物、菌类及腐殖质,也有少数种类会捕食其他小型动物为肉食性。

虽然人类探索范围越来越大,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节肢动物,在分科的时候,科学家也会严谨对待,一些错误的分科也会被纠正。不是昆虫的家族也将会纷纷独立,不再被定义为昆虫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Wi-Fi 6 对生活有哪些帮助?
板块运动的动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