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物避暑自有妙招

炎热的夏天,我们在室外一走路、活动就满头大汗,其实这是我们的身体在散热,通过汗液带走身体的热量。

很多哺乳动物都可以通过排汗进行散热,比如黑猩猩、马等。它们全身都有汗腺,一旦天气热了,就通过出汗调节体温。而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狗狗,由于皮肤上没有汗腺,汗液不能通过体表排出,只能伸舌头散热。

河马是一种少见的能给自己分泌“防晒霜”的动物。河马排出的红色汗液里含有特殊成分,不仅能够帮助皮肤抵御紫外线,同时还能抑制皮肤表面的细菌。

第二招:运动

或许你会好奇,在夏天运动那不是会更热吗?然而就像我们用手给自己扇风一样,部分运动反而可以实现降温。

比如兔子,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,到了夏天,耳朵里血液流动更加流畅,兔子就扇动这对大耳朵,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。

长尾猴在天热时也总爱摇摆它那条长长的尾巴,这是因为它的尾巴里有一条特殊的静脉,能将体内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散发出去。

鸟儿和昆虫的避暑武器是它们的翅膀。持续的高温会让沙漠里的鸵鸟拼命拍打翅膀,翅膀外侧皮毛厚重,冬天可以挡严寒,内侧光秃,夏天拍打翅膀即可以解暑。

小蜜蜂们为了给蜂房降温,工蜂会运来水,洒在窝眼周围,而另一部分蜜蜂则在蜂房的入口处整齐地排成一行,用双翼使劲地往里扇风,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,以带走蜂房内的热量。

第三招:脱毛

人们在冬天穿上厚实的羽绒服,到了夏天就换上凉爽的短袖、短裤或裙子。动物能根据季节更换衣服吗?

当然!

在野外,为了御寒,很多动物会在冬天长出厚厚的毛发。到了夏天,脱掉厚实的毛发就成了降温的主要法宝。野牦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。

野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到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,冬天的青藏高原能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,野牦牛需要厚实的毛发度过冬天。到了夏天,野牦牛一边脱掉身上的毛发,一边往海拔更高的地方迁徙,以此来避开酷暑。华北豹也是用这种方法度过夏天。夏天,华北豹的毛发明显比冬天短。

海豹的皮肤覆盖着密集的毛发,能够保护其免受寒冷和湿度的影响。到了夏天,海豹可以通过褪掉身体表面的绒毛来调节自身体温。

第四招:泡澡

对动物来说,在夏天冲一个凉水澡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。鸟类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小水坑,进去尽情地扑腾一通。孵蛋的鸟妈妈还会利用胸前的羽毛收集水分带到巢中,给自己的蛋降温。

简单的泡澡可满足不了大象,大象选择泡一个泥浆浴。泥巴不仅能有效防晒,由于其所含水分会不断蒸发,还可以降低身体温度同时抵御蚊虫的袭击。泥巴干了之后还可以带走大象皮肤上因天热而产生的寄生虫、细菌以及死皮,起到清洁作用。

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孟加拉虎,夏天时会到水里躲起来,同时又可以捕猎来水边喝水的其他动物。

第五招:躲起来

夏天的太阳那么毒辣,动物们惹不起但躲得起。

一些哺乳动物在冬天的时候会提前存储脂肪,然后用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。而一些动物会夏眠,以此来度过夏天。

非洲肺鱼生活在沼泽地带,当雨季来临的时候,它用鳃呼吸;到了旱季地面干涸,非洲肺鱼在被太阳烘干的泥堆里挖一个洞,然后用皮肤上分泌的黏液使洞壁变硬,这样它就可以躲在洞里不吃不喝度过夏天了。

狐獴擅长挖洞,白天躲在自建的“地下迷宫”里纳凉。夜晚休息,主要以昆虫为食,但它们也会吃蜥蜴、蛇、蜘蛛、植物、卵跟小型哺乳动物,所以它们的盛夏时光不仅凉爽,而且食物充足。

鼹鼠白天住在土里,夜晚出来捕食昆虫,他们的隧道四通八达,里面潮湿,很容易滋生蚯蚓、蜗牛等虫类,便于它经常在地下“餐厅”进餐。

夏天,如果小溪小河沟里的水干枯了,泥鳅也会把身子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,进入夏眠状态。等到天气凉爽后,再钻出来活动。

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,夏天温度过高的时候,蜗牛就躲进自己的壳里,它甚至能用干了的黏液制造一扇“门”,将自己关在里面,待到天气转凉时,再从沙砾中钻出来。可以说为了抵抗高温,动物们又是打洞又是封门,用尽了方法。

第六招:湿敷

为减少阳光的照射,袋鼠采取躬着身子缩小身体面积的办法来减少吸收热量。当气温超过35℃时,如果找不到天然水域来降温,它们就用自身的水来降温:不断地用舌头舔自己的前爪,靠口水的蒸发让体温降下来。

同样依靠口水降温的还有猴子,我们经常看到,猴子不停地用自己湿漉漉的舌头,一会儿舔舔毛茸茸的前臂,一会儿又舔舔下肢。想一想,毛茸茸的手臂被舔湿之后不是正如在手臂上搭了一条湿毛巾吗。

推荐关注

信息来源:网络

图片来源:网络

排版:烫烫

投稿邮箱:reading-wuhan@qq.com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大众全球车型有哪些车,一汽大众都有哪些车型
java如何编写test类